今天生日,浅谈下自己的写作
书迷正在阅读:查尔德山脉盗窃事件(skz)、【孤注一掷】陆经理的cp炖汤、活成众人白月光、【咒术回战】身为烂橘子后代的我和熠熠生辉的你们。、游乐园情欲屠宰场,不玩都得死!、蛇蝎美人:她靠身体征服男人、逃离rou欲校园、手冲合集(短篇病娇,人外,BT)、脑洞合集、和某音男菩萨网恋那些年
我在豆瓣短评上是这么写的:
“人的一生就是结婚 生子 去世。早结婚早去世啦”
“这个比之前那个地狱还地狱。”
看完后我觉得难受,但也就这样,因为我看电影看的已经麻木了;听完现场潮汕地区朋友的发言后,我沉默了;走出厅,走在天河的街上,落住雨,路边车流不息,这时我才发觉眼角酸了。
关于“这个比之前那个地狱还地狱”是因为影片最后,女主也辍学了,跟随着朋友来到了“花城”,见到了城中村,她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。我就生活在“花城”。这一切让我很难受,影片中大量甚至刻意对比“鸟不拉几的地方”和“大城市花城”,但其实,花城,也并不就是天堂。城市人也并不就没有痛苦。我是一名体验派的作家吧,所以写作其实会让我很痛苦,因为全都是我的真实情感,全都改编自现实。《我怎么可能喜欢上女生》我粗浅地探讨了女同和一个人的真实的问题,但本质上其实是1v1纯爱百合。但这一部《性绝对依赖症》不同,我在立项之始就确立了要着重讨论“一个人的两面””性“”爱“”依赖““女性”等问题,这些其实更多的都是城市才会出现的问题。但这不代表它就不重要了,我写不出小镇的故事,我只能写出城市的故事,我拍不出《之后的一周》,但我相信我能斗胆模仿一下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》《春光乍泄》。我非常非常注重真实,虽然故事本身就不真实,但我绝不可能写我自己觉得压根就不可能发生的事,小镇的故事我压根就没有体验,所以我绝不会写那样的故事。
城市人的问题也是问题,虽然我国目前的趋势来看还是农村自杀人口高于城市,老人多于年轻人,但我的经历告诉我,我做不到为农村做什么,但城市也许可以。所以就有了已经完本了的《我怎么可能喜欢上女生》以及现在这本《性绝对依赖症》。
刚刚在写第11章,看着樱坂46的《静寂的暴力》MV给我干哭了,今天可是我生日啊,但我还是那样的孤独。这本其实我一直有在犹豫要不要放出来。我不知道我写的怎么样,不知道读者能不能感受的出来里面哪些是真的发生过的事情,哪些是虚构的,我只能说,这里面有很私人的真实的原型在里面,而且这本我更加强了对于各种极端情感的描写,而我文科生那傻逼一样的共情能力和我莫名的强迫——看过《三体》吧,就跟罗辑幻想庄颜那样。我逼着去自己把这一切当做真的,相当于是让人物自行推动剧情了,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样,所以虽然有大纲,但是具体写时很多小细节我都会临时改动,而这要求我必须全情投入,而这里面又有真实的成分在,我写的真的很痛苦,就像我写的泠懿一样,写这本书总是让我不经意间去回忆起一些我绝不愿回忆起的事情。本周更第10章,然后下周开始周更模式,大概都是周末才写吧,平时工作日里要是写的话真的太累了,白天根本没法好好做事了。《性绝对依赖症》其实在立项时也是已经考虑到了要触及一些女性主义的问题,当然,这是一本小说啦,我已经把它们都融入到故事里了。
《之后的一周》豆瓣影评里用户Sabina这么写道:
“本片最让人好奇、惊异的结构便是对男性视点的弱化,而着重从由男性导演建构的女性视点出发,展现她们的困境。
起初,我会深刻地怀疑这位男导演的不良目的,但影片中出现的那最尬一刻打消了我的看法。导演出场,说出了自己的妥协,元电影的结构展现了它新的魅力:那一刻创作者不再俯视被拍摄者,不再悲悯那些“没有前途”的青年男女,他成为了她们,也成了对所有对此有恻隐滥情悲悯的人的最大反讽。
在那样一个地域文化家族背景下,导演地的感性让他增添了这份对女性感情的敏锐。这是一个不恰的逻辑,这种土壤或许更多地培育出如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男人,但这种土壤也可以培育出另一种“女性”。他共情周遭的女性亲人好友,他对男性身份的惭疚,他对这种被不公偏爱的痛恶……
陈小姐称之为“叛逆的敏锐”。”
我在花城,这的土壤能培养出另一种“女性”吗?这个其实很有意思,这个导演和我在做的事情其实一样。我希望我也能做到一点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