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32
下的基业拱手让人,自那日从靖北侯府离去后,他便开思索一个最合适的对策。 先说说眼前状况。 其实,数次传回重要情报协助我军大胜,最后又生擒了鞑靼可汗,这数桩大功,立即足够纪明铮另外封爵了。 而且,他还是名正言顺的靖北侯世子,纪宗贤一家即便有些拙劣手段,恐怕也不能伤他分毫,等二叔百年之后,这祖传爵位同样会由他承袭。 届时,即便他膝下有两子,也能各有各的爵位承袭。 这样乍一听,挺不错的,正常情况纪宗贤总不能活过他吧。 但细想下来,问题却很大。 以纪宗贤一家子的作死能力,纪明铮实在很怀疑,数十年后,这个爵位还在吗? 恐怕被夺爵抄家的可能性更大吧。 他的祖父,他的父亲母亲,牌位还供在靖北侯府中,纪明铮无法眼睁睁看着它败落。 “末将阴差阳错潜伏鞑靼,并在机缘巧合,得以立下微末功劳。” 纪明铮起立,拱手并单膝下跪,端端正正行了大礼,垂首恳切道:“为国尽忠,本末将之责,若有封赏,当面北叩谢皇恩。” “赏罚之事,原非末将可询,只是如今末将家中诸事繁杂,不得已之下,只能面陈殿下。” 没错,纪明铮今日前来,就是求一求他具体的封赏,与另外封爵相比,他更希望能立即承袭靖北侯府的爵位。 若是正常情况,他不会提出这种无理要求。毕竟他叔父已经袭爵数年了,总不能他一回来,就要把叔父撸下去,换自己上啊。 爵位承袭不是儿戏,没有无缘无故替换的道理。 这不是因为机缘巧合吗? 纪明铮回来之前,靖北侯府不是犯了事吗?纪宗贤差点与鞑靼暗牒结成亲家了。 古代社会讲究株连,不过好在这事儿到底没成,这罪名说大可以很大,说小也就可以很小,端看上位者的决断。 手紧一点,可以直接撸爵抄家;手松松,也可以呵斥一顿,罚点岁俸了事。 本来以纪宗贤这形象,此事不大乐观,但现在不是世子立下大功回来了吗? 看在世子的面子上,这事儿必会被轻轻放过的。 纪明铮就是想在这点上做文章。 历朝历代,总有在皇帝心中得分不低的功勋府邸。若是承爵子嗣无能,犯了大错误,皇帝顾念香火情不愿夺爵,而偏他又很看那个犯错者不顺眼。 这种情况下,皇帝总会下旨卸了那人爵位,而令另一个最有资格的人承爵,一般人选会是该族嫡出子孙。 现在靖北侯府这事儿,完全符合上述条件,可以按照这个流程cao作。纪明铮也愿意舍弃另外封爵,只求承袭祖传功勋。 这是最好的机会,一劳永逸,要比以后施展阴谋阳谋利索太多了。 当然,不要忘记有一点前提,这必须得皇帝乐意。 皇帝乐不乐意纪明铮不知道,他也没打算上折子,现在军政大权都在皇太子手里,他又与东宫亲厚,想清楚后,就直接来求了。 当然,他是很有清楚,君是君,臣是臣,无论条件多么符合,你有想法就是有逾越之嫌。 纪明铮不是要求,他是请求,姿态摆得极低,一字一句十分诚恳,末了重重磕了个头,求皇太子殿下见谅,他实无法看着父祖用命换来的功勋,随时有倾覆危险。 “纪卿且起。” 高煦本极赞赏纪明铮,又因妻儿之故,多添了亲厚,他不待对方再施大礼,就亲自将人扶了起来。 “前两任靖北侯赤胆忠心,保家卫国立下赫赫大功,靖北侯门楣蒙尘,见者痛心。” 这是实话,当初若非再无旁人,恐怕纪宗贤超品候也坐不了那么久。 且对于高煦而言,还添了一层,靖北侯屡屡捅篓子,让他妻儿蒙羞,他是极不悦的。 若是从前,或许他权衡之后,还是会忍耐下来的,不过现在纪明铮回来了,一切问题迎刃而解。 他笑道:“此事孤早有计较,纪卿回去稍候一二日,便有圣旨颁下。” 没错,高煦与纪明铮,是想到一处去了。甚至他想得更多,毕竟,他没打算亏待功臣与妻兄。 闻弦音而知雅意,纪明铮一听既懂,他大喜,“谢殿下!” 东宫郎舅二人畅谈甚欢,一事谈罢,还说了其他,相当和谐。 不过换了乾清宫,就是另一种情况了。 昌平帝说是乏了,但回宫后却没有歇息,他心里惦记着权柄,一刻也等待不了。 当初丢下轻快,现在欲捡起来很困难,路上他反复思索过,认为先从一众保皇党着手才是最合适的。 这群文官武将保皇党,身居要职,握的都是实权,只要拢回来,事情就成了一半。 昌平帝认为不难,毕竟保皇党能叫做保皇党,那是因为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,绝不动摇。 搞定保皇党,有了底气,后面就简单多了。 这也是昌平帝当初利落撒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事不宜迟,他立即说了几个人名,命孙进忠去宣召。 孙进忠刚出了殿门,就匆匆折返,“陛下,王首辅王大人来了。” 作为文臣之首,王瑞珩正是皇帝要宣召的人之一。然则既然他来了,肯定有要事求见,昌平帝摆摆手,让首辅进来,其他人明日再说。 王瑞珩来干什么呢? 他是来将请封功臣的折子递上去的。 燕山一役大胜,已过去一段时间,庆功宴犒赏三军都过去了,兵部也把中高层武将的战功整理清楚呈上,建议封赏也出来了,就等皇帝赶回京。 左等右等,皇帝终于到了,人老但行动力超强的王首辅一刻不能等,立即就进宫求见。 折子呈上御案,王瑞珩激动之情多日未见减退,“皇太子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,朝务政务亦未曾怠慢分毫,……” 滔滔不尽一番之后,须发花白的首辅大人热泪盈眶,“实乃我大周之幸也。” 首辅是先帝的托孤重臣,说话少了顾忌,他此番纯粹赞叹皇太子,并没其他意思,可惜昌平帝听着,却尤为刺耳。 偏偏王瑞珩的话一点不假,他不好说什么,只得紧抿唇角,翻开御案上的奏章。 当先映入眼帘的,是纪明铮的大名。 纪明铮数次传信至关重要,又生擒鞑靼可汗,他功劳最大,列在第一位,建议封赏亦最为丰厚。 昌平帝眉心不禁一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