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54
公开一下建模程序代码,然后拷贝一份给我谢谢。” 提议一出,全网寂静。 无数感慨于“威廉.邵又出现了”的能源研究员们,都不得不呵呵一声,问道:“谁敢?” 没人敢。 邵炼理不理是一回事,万一对方毫不留情反问一句“这么简单都不会”? 就算得到了模型代码,也很想远渡重洋和他打一架。 脾气与才华不可兼得。 大家始终仰慕着天才的实力,却对本人敬而远之。 终于,在圈内热议一整夜,眼见学术圈要成为疯子圈的时候,有人站了出来。 太阳能研究协会,一位敢于挑大梁,召开讨论会议的伟大组织。 它公开宣称:邀请业内研究者,共同商讨新型太阳能技术,并提供相应的帮助。 新型太阳能技术? 不用提具体内容,大家都知道是邵炼这一篇。 于是,研究者、教授、博士、实验室负责人欣然前往。 刚落坐,就收获了一份厚厚的介绍资料。 不是关于天才邵炼。 而是关于天才沈明洲。 对外界来说陌生的名字,随便寻找懂中文的人,都能在中国的网站上寻找到大量公开信息。 沈明洲,某个不知名论坛力荐元老级人物,擅长人工智能、神经网络、程序算法。 比起邵炼这样十年不见的人,更像是主导了这个太阳能转换技术模型的人。 因为,他在论坛上留下的痕迹,足够证明他拥有写出这个逼疯了无数研究员模型的实力。 会议现场,所有人捧着沈明洲的资料,皱眉思考。 那些复杂的程序算法,早已超过单纯的太阳能技术范畴,向着更为深邃宽广的计算机语言领域拓展。 不少人见到协会搜集的资料,翻看着沈明洲字里行间给别人的回复,竟然产生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受教感。 原来是这样! 原来还能这么写! 比起冷漠遥远的邵炼,这个人的形象逐渐清晰。 他不但做出了太阳能转换技术的模型,还会神经网络以及一切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程序。 重点是—— 高中生,十六岁。 会议现场声响渐渐吵杂。 手握资料的参会者,还没开始讨论太阳能转换技术建模的奥秘,就先跟邻座的人热烈讨论起这个陌生的“沈明洲”。 又是十六岁,又是懂得高尖端人工智能的少年人。 这履历听起来很熟悉,还带有一丝丝回忆里惊喜交加的沧桑感。 半晌,终于有人按亮了面前的话筒,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向协会负责人。 “中国,是在做什么秘密的天才克隆计划吗?!” 第24章第 24 章 笑话调节了气氛。 已经内部讨论过一次梅拉德教授, 终于出声说道:“这篇论文是我审的稿件,当时并没有去尝试过建立这套模型,是因为我们觉得论文提到的60%转换率技术, 不可能实现。” 提出天才克隆论调的人,惊诧的问道:“梅拉德教授, 你们是说, 这套模型是假的?” “不。”梅拉德摇了摇头, “在我看来, 重要的不是模型真假, 而是这是一个当前技术层面无法实现的理论研究。所以我们没有试过建模。” 梅拉德能源研究所, 国际地位举足轻重。 他这样一说, 被模型逼疯的研究员,皱眉开麦。 “就算是理论研究, 也不可能我们这么多人无法重现实验,而且, 论文里将实验原理和过程说得非常清楚。” 这人的话得到了大量的赞同。 的论文一经刊发,进行尝试的人不在少数。 能来参会的人, 大多憋着一口仿照失败的怒气, 纷纷表示论文里写的轻松简单, 可是最关键的模型却如此不复杂深奥。 不科学, 也不符合常理。 渐渐的, 甚至隐约有声讨梅拉德教授审稿不严谨的意思。 梅拉德教授认真听完他们的抱怨, 表情坦然无比。 他气定神闲的问道:“请问在座的各位, 有多少人尝试过在十几年前, 重塑威廉.邵提出的理论模型?” 邵炼发表的论文,涵盖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模拟实验。 当他第一次在发表了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时候,质疑声音层出不穷,连怀疑的人都有。 然而,那个看起来错误得匪夷所思、没人可以重现的观点,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三年后,得到了证实。 经过三年曲折的反转,圈内再也不敢小看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。 梅拉德教授的提醒,让其他人陷入诡异的沉默。 “所以,这个模型也是一样的。”梅拉德教授做出总结,“你们做不出来,不代表它不存在。” 只不过是科技的发展,没有达到它能够普遍存在的水平罢了。 出口转内销的消息,总是来得晚一些。 当国内太阳能行业研究者,不断收到国外同行打听消息的询问,才恍然意识到,好像有什么不得了的新技术出现了。 新一期封面文章:下一个时代,太阳能? 红底白字,立刻炸出了国内专注太阳能的商人和研究员。 他们立刻翻开内容,扫过作者名字,却发现署名的拼音,十足陌生。 “这是谁啊?” “不认识……但是这个通讯作者不会是邵炼吧?” “邵炼?谁是邵炼?” 国内年轻一代根本没有感受过“邵炼”两个字的魔力,他们学习的论文和技术,大部分源自国外的新突破、新见解,少有人沉淀下来,去研究这些突破、见解的原始发现者。 科技迅猛大跨步和信息冲击,令人记忆时效猛然缩短。 正如毕业后再也记不得考前印象深刻的名人生平,年轻一代听到关于邵炼的科普,大多也只是“哦,这么厉害啊”的感慨。 看过的国人,反而对第一作者更